坚守信访一线二十载
做有情怀有温度的信访工作者
青海省监狱管理局办公室 支雅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面对的是枯燥的案卷、压抑的倾诉,甚至是宣泄的不满、过激的辱骂,在如此“吵、闹、烦”的环境里,多数人一天都受不了,而他却默默坚守了二十年,他就是东川监狱退休民警周云。周云,男,中共党员,原办公室四级高级警长,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等。从警四十余载的他,先后在基层一线、管教科等部门工作过,但他干得最长的是信访工作,由于连续20年的信访工作,他被亲切的称为“出气警察”。在长期的工作中,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放在信访工作上,一直把群众放在心上,认真对待每一个信访问题。他不仅积极应对每一个信访事件,耐心细致地听取每一位群众诉求,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注意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并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职责落实,解决信访问题,他始终坚信“以民为本,纾民困,解疑难,促和谐”的信访工作宗旨。周云曾说:“信访工作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责任部门,往往是两头跑、两头受气。从上班到下班见到的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碰,到的是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做不尽的是烦事、难事,但尽管是这样哪怕群众1%的合理诉求,也要100%解决。”
一、身体力行“传帮带”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信访工作人员,周云接手的信访案件大部分都能够得到圆满解决。不仅如此,他在自己做好接仿工作的同时,将其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主动传授给年轻民警,发挥了示范作用。他努力做好传帮带,特别是帮助新上岗的同志,手把手教授工作方法和接访技巧,让他们尽快胜任接访工作。同时他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访调对接工作机制,将非信访事项纳入调解程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分类分级做好群众信访问题推动化解工作,成为东川监狱矛盾化解的有效模式。
二、破解难题“守一线”
“信访无小事,所以上访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对待,能解决的及时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和解释说明工作。”周云说。多年来,他做到工作多不推辞、任务重不叫苦、工作难不回避,并努力做到“三不放过”,即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有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得到依法处理。
有一次,周云接到一个信访案件,是刑释人员王某,王某在服刑期间曾因身患疾病接受治疗,刑满释放多年后不良于行,王某认为是监狱治疗不当使其丧失了行走能力,遂要求给予赔偿。因为案件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年,周云只能不停的走访原监区了解情况,事实是王某当时确实身患疾病,但监狱已经给予了有效治疗。于是周云驱车前往王某在省外的居住地,沟通中他了解到,王某因其情况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也没有子女,生活十分困难。经了解,获知王某的情况符合国家司法救助规定后,周云便积极着手帮忙申请。经过周云的不懈努力,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给予帮助和扶持。王某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三、心系群众化矛盾
千件万件,群众利益最为关键。周云始终坚持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争做群众的贴心人,展现出优秀信访干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在信访岗位上数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耐心细致地接待群众,督促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千余件。有一次,刑释人员胡某找上门来,情绪激动。周云不急不躁,把自己摆在“朋友”和“亲人”的位置上,不厌其烦地耐心劝说,讲解政策,疏导情绪。同时,他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各单位、部门之间,先后查阅资料数十次,抓住每个机会尽最大可能为胡某争取利益,最终获得胡某的肯定和信任。他是“连心桥”上的一块砖,设身处地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送去党的关爱。
四、强化学习“练内功”
周云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一直认为,作为一位信访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信访案件。他不断强化对信访专业知识的学习,《人民信访》《信访工作条例》成为他案头最亲密的“朋友”。除此之外他的桌前总是放着厚厚的一沓报纸,除了上面几份是新的外,其他的都有着重重的翻页痕迹。对于重要文章,他反复研读,从案例剖析中学习解决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闲暇时间他还喜欢阅读中国历史、诸子百家等书籍,注重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讲求“恪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他,总结出“硬话软说、现身说法、换位思考、算账说服、协商谈话”等接谈方法,并根据信访群众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接谈方式,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进入监狱人民警察队伍行列的那天起周云同志就把自己交给了监狱事业,为之奋斗,为之奉献,荣辱与共无怨无悔。多年来,用他的青春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对党对人民许下的忠诚誓言。